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滾動開班
面授、網絡班
中教+外教
常規班
5-6個月課時
50分鐘
13-16歲,17-18歲,在校大學生,對生物學和工程學感興趣,對計算機科學、藝術與設計、物理學、市場營銷、法律、數學和社會科學等擅長的學生們
2007年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 4 所中國內地高校分別組隊第一次參加 iGEM 比賽,其中。其中,北京大學首次參賽即一舉奪得賽會最高獎項“最終唯一大獎” (The only grand prize)。除此之外,4 支中國隊伍還拿到了兩項決賽入圍獎、兩項單項和四塊金質獎章。
2011年
iGEM大賽設計上是把高中生(High school)、高校(Collegiate)和社區隊伍(Community Lab)容納進來。2011年,全球首次高中生隊伍參賽;2013年中國首次4支高中生隊伍參加。
2015年
中國隊伍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參賽國。iGEM 大賽的隊伍注冊中,將中國內地、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中國臺灣進行了分組。其中,中國內地隊伍數量增長迅速,主要源于內地高校和國際高中數量巨大,另外IGEM的參賽費用相對昂貴,也限制了國內二本院校的加入。
學生可以通過一個iGEM項目,了解熟悉以下4個體系:
A. 合成生物學課程及理論學習的教學體系;
B. 合成生物學創新實驗室等實踐訓練體系;
C. 有利于團隊建設及隊伍傳承的學生社團或俱樂部;
D. 整合多種資源的經費資助體系。
學生可以通過一個iGEM項目,提升以下能力:
1. 生物及相關學科知識的整合與運用
iGEM競賽以合成生物學為基礎,綜合運用生命科學 、物理學、化學、數學 、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術研究問題。在培訓和競賽的過程中,學生們必須對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前沿課題進行深入了解, 方能提出兼具創新性和實用性的課題。
2. 科研素質與核心能力的培養,包括自主學習能力、發現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學術交流能力等
iGEM隊員需要廣泛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研究現狀,獲取大量信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通過數輪文獻報告和頭腦風暴,最終確立既有創新性和科學性,又有可能在幾個月時間內完成的課題。
獨立的查文獻、選題、調查可行性、設計研究技術路線等目前是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培養的要求,但在iGEM的課題選擇和方案設計這一過程中,隊員們在科學信息的獲取、分析和整理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培訓。
在完成課題過程中,按照實驗設計方案和操作步驟認真實驗,仔細記錄各項實驗的原始數據及結果,培養了學生做學術研究的嚴謹和實事求是。
通過實驗完成課題、解釋提出的問題,實驗結果是否為預期結果等,鍛煉了學生科學態度的檢驗和實踐能力。
完成實驗工作以后,隊員們還必須認真完成實驗數據的整理、歸納和分析,并在iGEM比賽現場展示自己的研究。用英文準備幻燈片和海報,同時還要向評委和聽眾介紹自己的研究,提高與其他研究人員的交流能力。
3. 提高學生社交能力、團隊協作能力
在iGEM際賽過程中,隊員們要相互配合、取長補短,在實驗中既有分工,也有合作,通過與人協作,培養良好的團隊精神。另外,涉及實驗中特殊要求的試劑、儀器等,需與其他學科、公司等聯系溝通;而不同的iGEM隊之間的交流,比賽中與聽眾的交流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于這些非書本傳授的知識,考試也不涉及的內容,學生通過實踐中學習,在實際運作中解決了具體問題,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4. 跨學科交流iGEM促進多學科交流
團隊成員來自不同的學科專業,不僅每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作用,而且能夠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從報名到最后出國比賽,除了研究工作,還要建網站、做宣傳、拉贊助、財務管理、辦出國手續、演講答辯等。
1、高一、高二在校學生:iGEM競賽面向高中學生,每支隊伍由8-15名成員組成。如果你目前是高一或高二學生,你就有資格參加。
2、英文能力要求:iGEM競賽是國際性的競賽,英文是主要的交流語言。你需要具備良好的英文聽說讀寫能力,以便與其他國家的參賽隊伍進行溝通和交流。
3、團隊溝通、協作與表達能力:iGEM競賽是一個團隊合作的項目,你需要展現出良好的團隊溝通、協作和表達能力。與隊友合作,共同解決問題,是取得成功的關鍵。
4、對研究性學習的興趣:iGEM競賽要求參賽者對研究性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你應該渴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你滿足以上要求,并對生物科技充滿熱情,iGEM競賽將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展示你的才華和創造力。參加IGEM競賽不僅可以拓寬你的科學視野,還能結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科學家,共同探索前沿科技領域。組隊備賽、報名學習+了解更多賽事信息 ,可直接預約免費咨詢我們
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團隊學生人數沒有上限,建議8-15人。每一位團隊成員都需要注冊個人賬戶,可以選擇1-2隊長,統籌比賽項目以及與主辦方聯系等,建議團隊成員有不同的學術背景,包括從生物學和化學到機械工程、工業設計、藝術和哲學等
還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團隊角色:Primary and Secondary PI ,可以是學校的老師或校長,需要注意的是只有PI才可以注冊團隊。
自主選題:課題內容突破了合成生物學的界限,主要是以應對本地和全球面臨的挑戰為主,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
比賽過程包括:一般會按照職責劃分干隊(非實驗相關)和濕隊(實驗相關),一起完成生物實驗、數學建模、社會調研、網站設計、宣傳海報、英文演講陳述和舉辦相關的科普地面活動等內容。提供標準的可交付成果:參賽學生將研究所取得的有用成果(WIKI、視頻、演示文稿等)提交給競賽組委會,供全球的科學家共享參賽隊伍的研究成果。
大獎GRAND PRIZE:
Grand Prize High School(高中生第一名)
First Runner-Up High School(高中生第二名)
特別獎Special Prizes
2023年共有十六項特別獎,比如:最佳教育;最好的WIKI網站 ;最好的模型;最佳創業支持;最佳植物合成生物學等金銀銅獎牌:通過答辯過程直接評比,金銀銅牌類似于一二三等獎。
此獎在美國參加決賽的最后一天公布。(iGEM獎牌設置不限制每個團隊獲獎數量,達到標準即可獲得對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