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
【考點】本題考查哲學都基本問題。
【解題思路點撥】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指出“當然,就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里,僅僅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這種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A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都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指物質和意識 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都問題,第二指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根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都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都基本派別。唯物主義把世界都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都產物。根據對上述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
2.【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真理的檢驗標準。
【解題思路點撥】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的一致,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認識和客觀實在聯系起來從而判明主觀和客觀是否一致,判明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D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所謂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這種檢驗就要把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對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不能是思想理論本身也不能是客觀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社會實踐。
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人們遵循著一定的認識去實踐就可以引出現實的結果,把主觀的東西變為客觀的東西。所以,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是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主要根據,使它成為比較公正的審判官,具有比較高的權威。是不是真理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比較終的證明。
3.【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社會結構。
【解題思路點撥】社會經濟結構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結構指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狹義的經濟結構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反映的內容是生產關系,表現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有機體的骨骼系統,是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B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規定并反映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涉及社會的基本領域,囊括社會結構的主要方面。社會基本結構主要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三部分,其中經濟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結構指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狹義的經濟結構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政治結構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文化結構主要指以經濟結構為基礎并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社會意識形態,即文化上層建筑。社會基本矛盾實際上也就是社會基本結構要素之間的矛盾。
4.【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人的本質屬性。
【解題思路點撥】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質,從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在于社會勞動;從人與人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在于社會關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C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又一重要觀點。它告訴我們,人不僅作為“類”與動物有本質的區別,而且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本質區別;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自然屬性;人的本質屬性表現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特別是經濟關系中;人的本質是變化、發展的而不是永恒不變的。這一觀點強調了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要求人們從一定的社會關系包括階級關系中去認識和把握一定群體和個人的本質和作用。在一定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上或者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具有不同社會屬性的個人或群體,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5.【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貨幣流通規律。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根據貨幣流通規律的公式來計算,即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題目中去年商品價格總額為24萬億元,貨幣量為3億元,因此,去年貨幣流通速度為=8萬次/年。若今年該國商品價格總額增長10%,今年的商品價格總額則為24×(1+10%)=264萬億元,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今年流通中的貨幣量為264/8=33億元。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C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貨幣流通有其自身的規律,指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它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參加流通的商品數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三是貨幣的流通速度。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 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其中,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這是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的貨幣流通規律。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紙幣的發行量與流通中所需金屬幣量相適應,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就會造成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
6.【答案】A
【考點】本題考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干預的實質。
【解題思路點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它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根本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更好地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壟斷利潤,更有利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A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是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自身范圍內的部分質變,是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必然結果,它標志著資本主義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首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次,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有利于緩解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促進社會經濟較為協調地發展。再次,使勞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比較后,加快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但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根本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它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內的經濟關系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
7.【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資本構成理論。
【解題思路點撥】資本的構成可以從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兩個方面考察。從物質形式上看,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量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上看,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表示。題目中只涉及到由于預付資本的價值總量因價格上漲落發生了變化,并未涉及到資本的技術構成所發生變化,所以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有機構成都不變,變化都是資本價值構成。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B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在資本主義企業內部資本家投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從自然形式上看總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存在著一定比例,這個比例取決于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生產技術水平愈高,每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就愈多;生產技術水平愈低,每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也就愈少。這種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上看,資本可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部分資本價值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在資本的技術構成和資本的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資本的價值構成,技術構成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價值構成的相應變化,而價值構成的變化通常反映著技術構成的變化。這種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來表示。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一般趨勢,這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隨著資本積累而產生的失業是由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導致的。
8.【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重要觀點。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是純知識點的記憶。1925年,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D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中國共產黨1922年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指出中國革命基本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孫中山在1924年將三民主義發展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建立了聯盟,結成了革命統一戰線。在統一戰線內部出現了以鄒魯、謝持為首的西山會議派思想。孫中山去世后又出現了以戴季陶為首的戴季陶主義。他們歪曲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反對國共合作,破壞革命。在統一戰線外部出現了曾琦、李璜為代表的國家主義思想,攻擊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農民同盟軍的問題。鄧中夏、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探索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概括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提出有一個過程,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開始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是主要標志。《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開篇就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25人覺得有用
13
2011.11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
13
2011.11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
13
2011.11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
12
2011.11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
12
2011.11
答案非官方,僅供參考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16分。 1. C 2. D 3. D 4. B 5.A 6.C ......
12
2011.11
2011年全國研究生考試思想政治理論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1分,共16分。下列每......